战略转型思路,传统企业战略转型+互联网出路在哪?
2015年听得两种声音:一种是只懂互联网但不熟悉传统产业的人倒下或被并购,另一种是传统产业大佬+互联网后的腾飞。
或许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前者,而后者却是真正的市场隐形冠军。
互联网+本不是给纯互联网人准备的
传统企业+互联网,到底加了什么
第一,营销方式创新
互联网带来的是极大的传播优势,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。这些传统企业,有大把的推广预算,原来是砸在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,倒也不是希望说能带来多少销量,而是起到两个目的:
第一,告诉大家我还活着,第二告诉说服经销商合作,因为有广告配合他们。
但是现在,他们花十万块就可以拍一个病毒传播视频,朋友圈疯传点击破了百万(当然也有失败的);
送了一万包薯片给电商,直接获得一万个精准接触点;搞个捆绑销售,上十万的销售数字,直接踢开了经销商的心理防备……接触了互联网之后,传统企业们开始脑洞大开,原来互联网传播可以这样玩!因为他们原本就有很强的经济实力,真正玩high的能量要比纯互联网公司大得多。
第二,产品开发优化
互联网带给了传统企业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几机会。部分企业已经学会把产品研发的过程开放给忠诚用户,包括包装设计等,真正获得一手的反馈意见。这个动作,以前总是要雇个商业调查公司,拿着问卷去超市蹲点,送礼品看人脸色,拿到的数据还不一定准确(想想那时的效率也是low爆了),但是现在做个调查是分分钟的事,
传统企业的经营决策越来越符合市场真实。
第三,忠诚用户维护
别以为传统企业不会做粉丝经济,人家搞个微信公众号,把消费者沉淀到平台上还是得心应手的。把消费者变成用户,成为长期的品牌受众,这让传统企业的价值看起来更加有魅力。
“出去吃饭发现招商银行借支付渠道之利已经开始大幅侵吞团购市场,到平安车险直接用app让车主在线勘险和理赔,到今天参加美的的论坛,听到的美的推出的洗悦家服务上线,都很让人感慨传统企业一旦觉醒,其资源和力量之强,远超互联网行业。
这些强需求服务第三方做起来都非常困难,但传统企业自己做起来,则得心应手,最终也籍此,完成了互联网的转变,值得大家注意和警惕。”
互联网易掌握,传统产业积累需要时间
所谓的互联网技术,本质上是个“人”的事,因为技术来自于人嘛!
传统企业有钱,找到人就是找到了“+互联网”的方法,但是纯互联网企业想加传统产业经验却很难。一个经历十几二十年的传统企业,必定是经过大风大浪的,打过价格战,熬过经济危机,擅长和政府税务打交道,白道黑道混得开……特别是历练出来的产品力基本功,确实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复制的。
一家食品企业的经销商,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做这个产品。他说:“品质稳定啊!这么多年,很多企业起来,也有很多企业倒下,
能二十年如一日的提供稳定品质的就是这家。”
再来看大部分的纯互联网企业,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依靠市场红利走出来的,而红利多数值得是“线上流量”红利,换句话说是“线上营销推广”。
但是时间久了,特别是当传统企业醒来的时候,供应链成为纯互联网企业要命的短板。
营销推广不是核心竞争力
许多电商企业在04-10年这个阶段崛起,据他们自己说那个时候生意真好做。网络平台的小二追着他们做活动,网络上有流量但是没有货,传统企业还在看不起的阶段。于是他们就不断地卖,不断地卖……
等到传统企业在电商领域奋起直追的时候,电商就成为红海一片了。
这个时候,纯互联网企业失去了网络营销的优势,供应链端的劣势就开始显现出来。
前一段,我看见一个消息:说天天果园的创始人王伟和拼好货创始人黄峥在一次活动碰上了。
作为新秀,黄峥说他的订单量已经是所有生鲜电商的总和,作为耕耘生鲜电商7年的老将王伟底气十足,说“我担心再这样下去,世界各地都没有好水果让天天果园买了!”
谁也不让谁!拼好货擅长营销端,天天果园在大量投入建设供应链基础设施,我想不久之后就能够看到二者发展的趋势。
什么是核心竞争力?就是你能做别人不能做,或者很难做!营销端的优势,或许是相对短暂的,也容易被人模仿和超越,难就难在能否抓住短暂的市场红利期,快速地建立自己的竞争门槛。
留给纯互联网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少
互联网是极佳的连接工具,但以连接为价值的商业模式(面和线上面的创新空间)越来越少,说白了现在站在舞台的那些互联网大佬都是干“面和线”上事,甚至是“生态系统”层面上的事。
罗胖说,互联网发展到今天,基础建设都已经差不多了,只剩点创新了。所谓的“点”,其实就是“品牌”“产品”“服务”,而这些却恰恰是传统企业具备的优势,是需要时间积累出来的。
所以这才是纯互联网企业的尴尬之处,上面是互联网大佬的压顶,下面是传统企业的上升,要么赶紧建立像供应链内功,要么赶紧找一家传统企业去联姻,真正地让互联网+落地。